友誼關 ( 鎮南關 )
友誼關 ( 原稱:鎮南關 ) 為明朝時期命名設置。
此關最早從西漢開始建立,是中國與越南邊防地區重要關口。
鎮南關自古是中國九大名關之一,號稱為「天下第二關」。
「天下第一關」則是山海關。
中國九大名關分別是:
河北的山海關、居庸關、紫荊關,山西的娘子關、平型關、雁門關,甘肅的嘉峪關,
河南的武勝關,廣西的鎮南關。
現今,只剩下友誼關還有軍隊在駐守,是實質的重要邊防外,其它關口皆名存實亡,
成了當地的觀光景點。
友誼關在歷史上發生過幾件大事:
(1) 清光緒11年( 1885年 ),法國在越南殖民後,想更進一步北上擴大範圍,率法軍
六百多人從越南諒山進犯鎮南關。清朝鎮關將軍「馮子材」率黑旗軍等部,在鎮南
關內4公里處的險要處成功伏擊法軍,取得鎮南關大捷阻止了法軍北上。
(2) 清光緒33年( 1907年 ),孫中山、黃興等人,曾於此發動反清革命「鎮南關起義」
事件。
(3) 1939年日軍佔領鎮南關後將關樓焚毀,並將橫額「鎮南關」的拓印寄回日本,
之後奪走「南疆重鎮」石刻橫額。
(4) 1949年,國共戰爭結束,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,在關樓升起「中國人民解放軍」
軍旗,表示解放了廣西。
國父十一次革命註解:
第一次 1895年廣州之役,陸皓東被捕殉難。
第二次 1900年廣東惠州之役,史監如被捕犧牲。
第三次 1907年4月11日廣東潮州黃崗之役。
第四次 1907年4月22日惠州七女湖之役。
第五次 1907年7月27日欽州防城之役。
第六次 1907年10月26日廣西鎮南關之役。
第七次 1908年欽廉之役。
第八次 1908年3月河口之役。
第九次 1910年1月廣州新軍之役。
第十次 1911年3月29日黃花崗之役。( 七十二烈士壯烈犧牲 )
第十一次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,推翻滿清政府。
武昌起義發生在清朝宣統三年農曆八月十九日,這天以陽曆來推算的話,就是
十月十日。
這天是中國歷史上重大的日子,為紀念這偉大的日子,政府將這天訂定為「國慶日」。
十月十日也稱為「雙十節」。
中國為了與越南締結友好關係,便將鎮南關改名為友誼關。
關口樓城上鑲著白底紅字友誼關三個字,這橫額由漢白玉所雕刻,其提字為當年中國
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「陳毅」提寫。
友誼關關內、關樓建築有:
友誼關關樓、法式樓、友誼關廣場。
關樓主要由底座加迴廊式樓閣兩部分組成,內設置友誼關歷史展覽廳、會晤室以及
中國九大名關展覽廳。
展覽廳展示著「鎮南關大捷」、「鎮南關起義」等歷史圖片與模型。
關樓兩側有左弼山、金雞山,山頭上設有許多古砲台。
從越南到大陸廣西,要從友誼關通關,巴士不能直接開往關口,要在關前換搭電瓶車
去辦理通關手續。
越南電瓶車顏色是青綠色,前排是座位,後方有欄位可放置旅行箱。
大陸電瓶車顏色是鮮黃色,就像台灣小黃計程車的顏色。
大陸廣西辦理出入境處
在越南辦好出關手續後,乘電瓶車到大陸通關處辦理入關手續。
在大陸入關時,就像機場海關通關驗照一樣,只是比較簡單,只要讓海關人員驗明
身分,在台胞證上蓋上入境章即可,人不必通過金屬感應器,然後將旅行箱放上X
光機輸送帶上照一照,最後再乘電瓶車出關,關口前會有解放軍再做一次查驗,
人不必下車,只要將台胞證翻開給他看入境戳印就好。
解放軍還滿有禮貌的,很客氣請大家翻開台胞證有蓋戳印的那一頁給他看,查驗完
還跟大家行軍禮,歡迎大家到來。
解放軍驗大家的台胞證 ( 中國九大名關,唯一有軍隊駐守的關口 )
大陸通關處設有不同的通關檢查口,持大陸身分或台胞證的為快速通關口,另一個
關口是越南或他國用的,檢查比較多速度也較慢。
我們這團都已經通關走人了,比我們早到的越南人,在另一個關口還在等候排隊檢查。
祖先堆砌過 敵人踐踏過
鎮南古城
城隍蒼蒼
是歲月留下的印記
歷史紋上的傷痕
這石牆
祖先堆砌過 敵人踐踏過
中河越界 兒女情長
多少英雄血淚史
是非功過難長久
古月依舊照今城
詩情廣西遊記 連載中
點個讚,按個好,推個文,迴個響
心靈點滴 芽米兒 歡迎您參與我的小確幸